雕塑公园丨《鸯特莱蓬号》——青年邓小平的留学故事

发布时间:2023-08-29 来源: 浏览量: 字体大小:

    雕塑作品《鸯特莱蓬号》的作者是王卫宁,刻画的是青年时期的邓小平站在“盎特莱逢号”船边,注目远方,思索着中国革命的前途,表现了邓小平同志为寻求革命真理,远渡重洋,赴法勤工俭学旅途中的情景。

1920年9月11日清晨,16岁的邓小平和同学们从上海黄浦码头出发,乘坐邮船“盎特莱蓬”号奔向法国。“盎特莱蓬”号是法国往来于欧洲、亚洲和美洲的一艘万吨级巨型邮船。赴法勤工俭学学生乘坐的四等舱,实际上是半明半暗的最底层的货舱,里面还堆放着各种货物。近百号人挤在如此狭小的空间里,呼吸着污浊的空气,忍受着蚊虫的叮咬,条件一点不好。

由于当时的条件限制,邓小平的留法学习是过程是艰苦的,在学业上成效不大。但五年的留学经历却也决定了他一生的命运。首先,在法国艰苦的求学和做工经历,使邓小平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。他进一步探索国家的前途和个人的出路,一步一步的走向马克思主义。此后,邓小平在辛勤工作之余,积极投入到学习马克思注意理论活动之中,得到迅速成长,并于1924年下半年正式转入中国共产党,成为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领导机构执行委员会成员之一,最终实现了由一个爱国青年向坚定的共产主义者的转变。

其次,邓小平在法国期间,两度辍学,先后从事数不清的底层纯体力而无技术的劳动,甚至还曾做扎花标签的这种女人做的工作,其艰难程度难以想象。比如他在克娄梭城钢铁厂期间,今天从煤车向下运煤,明天搬运钢板。一会推铁屑,一会又去拉钢条,劳动强度特别大,还必须克服生物钟适应早班、晚班和夜班三班轮流循环。这对一个不满十七岁的邓小平来说是一种痛苦,更是一种磨练,磨练出邓小平的坚强意志。邓小平以后的经历中几度沉浮,但他都能淡然面对,坚强挺过,这与他留学期间形成的坚强意志和抗压能力密切相关。

再次,留学经历使邓小平具有开放的眼光,为他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设计师奠定了视野基调。邓小平由于早年留学法国,对资本主义国家有身临其境的感性认识,比毛泽东等人更能客观地分析资本主义的文明、进步和腐朽,对他成为开放性领袖至关重要。上个世纪70年代,当全国人民在为我国第一艘万吨巨轮下海而陶醉时,邓小平却说,50年前,我去法国留学时乘坐的就是一艘万吨巨轮。八十年代法国留学在线,能够说“只要留学生有三分之一的回来,就可以继续派”;拍板“轿车可以合资”;拍板“一国两制”;九十年代南巡讲话。这些言论和决断只有他这种具有国际视野的国家领导人能够作出——而这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是非常宝贵的——这些都透有他留学的思想积淀。

总之,邓小平留法五年,虽然学业未成,其宝贵经历却也让他受益终生,是他后来坚守共产主义信仰,百折不屈,开创改革开放大好局面的人生基石。


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

联系我们|网站地图|返回主站 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 Copyright 2020 . All Rights Reseverd.
粤ICP备14041586号     粤公网安备 44011102000065号     技术支持:开普云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